书荒网 - 耽美小说 - 穿到明朝考科举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62

分卷阅读62

    的。

所以这两句不只描摹乐舞的音律舞姿,更是承上启下,往前扣了一步题目,写出了乐之善。

林先生浅浅地摇晃头颈,无声地吟咏着那两句得意之作,点拨道:“三四比是全篇的脊梁,承上落下,从题目上半转入下半,要转得利落稳妥。或用二三句,或用五六句,不要太长。之后再用几个散句过接,直入下半题。五六则算是三四比的补充,写尽下半题之意。

“这两句就是‘起承转合’中的‘合’,可以承接三四比的内容,也可以更进一步阐发题意。五六比开头要以虚字开头,承接上文的用‘盖’‘惟’‘若此’‘是故’;若不顺承三四比而另开新意,就用‘且’‘况’‘或谓’这样的词。”

他那篇文里就是顺承中二比,以“盖其声之美”开头,仍是从音容两方面作比偶句,又递进一层,深入解释韶乐之美不仅美在音律乐舞,更美在其淳化风气之德。

八比文章到此已经完了六比,只剩下最后两比和一个散句结尾。崔燮看到了下课的希望,精神微振,拉长笔记本,将笔尖虚虚提在新的一页白纸上,等待记完这最后一点关窍。

林先生也有点放松,指着文章最后那对比偶句说:“五六比之后,文题的意思差不多讲尽了,七八比就再次总归本题,呼应上篇全文。”

最后两比的要点在于收束,束而不断,引出悠悠余思令人回味不绝。毕竟底下还有个大结待写,不能真把这两比当作结尾。

“过去也有制义大家舍了最后这两比不作的,不过去年会试后出的程文是以最后两比收束全文,引出余思的。时文时文,就是时新之文,应考时要按着最新的程文范式来做,学前人文章只学思路笔法,不要学那过时的结构。”

讲到这里,林先生的神情彻底散下来,有种已经讲完课的感觉,站起来伸了伸腰,回头对他说:“大结就随你去作,此处用几句结也可,十几句也可,依着题目发你自己的心声,不必拟学别人了。”

崔燮满满地记了一张纸,也直了直腰,又拿起先生那篇文章认真研读起来。

林先生在屋内转了两圈,活散筋骨,看外面太阳快升到中天了,腹中也微微鼓鸣,便吩咐他:“今日先讲到这里,今日回去便以这篇为题,仿写出一篇来。我也不求你立刻做出好文章来,只要结构准确,对句严谨工整即可。”

见崔燮答应得痛快,又想起一件事,往外迈的步子顿住,指着桌上的程文集吩咐:“既然你能背完,往后也从我这里拿些当代名家的程文回去背,品味其中的辞理、文脉。”

崔燮这些日子虽然专注,也没撂下唐宋八大家的古文,每天睡前还要按遗忘规律复习十几来篇,背成习惯之后也就不怵头背文章了。何况八股文有体例在这里,保证按破题、承题、起讲……到大结的顺序来,这样有格式、讲韵律的比散文更好背。

他从桌上找出一本没看过的文集,跟先生当面借了,重回课堂自学。

午饭时捧砚来给他送了新蒸的飞面馒头和炒鸡、炒rou丝、红煨rou、黄芽菜炖豆腐几样菜。他那两只眼还都盯在纸面上,满脑子都是对仗,字斟句酌地对着上比填下比对句,只掰开馒头蘸了点菜汤就送进嘴里,浑然不知自己吃的什么。

孔子闻,三月不知rou味,他这个小学生作着的作文,也是一整天都食不知味。好容易敷衍出一篇文章,站起身来才发现颈椎、腰椎都像快断了似的,稍稍活动就嘎吱嘎吱作响。

他吹了吹纸上半干的墨汁,卷起稿纸,万分庆幸自己前二十年不用学这东西。孔孟的战斗力可比鲁迅、朱自清、老舍他们捆在一起都强,要是他从小学就开始学作八股,估计还没上大学就得腰间盘突出,根本没机会长到一米八了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引用的文章题目是“子谓韶尽美矣,又尽善也”,作者顾清,弘治六年进士。文中是成化十九年,没办法,只好隐去作者和内容了

八股文写法主要是借鉴龚笃清

第42章

一忙起来,时间就过得特别快。

崔燮白天上学、做题,晚上画画、背书,时间就如流水般过去,只愁十二个时辰不够用的。书塾里再没有没有放假的日子,他也没空看历书,早不记得今夕何夕,只知道离着县试的倒计时一天比一天更少了。

那天早上要出门时,他忽然发现院子里倒了一条细长的灶灰,从井口引到厨房里。而自井口往外又铺了一条灰黄的好像是麸皮似的线。崔源就在旁边打扫,却半点儿不动那两条长线,似乎是有什么风俗。

他驻足看了一会儿,好奇地问:“今天是什么日子,弄这些灰在院子里?”

黄嫂从厨房里出来,缩手缩脚地说:“回公子,这是咱们县里的风俗,要引龙入宅,这一年才得发财哩。”

崔燮顿时就有点不敢说话了,生怕暴露出自己不懂本朝风俗的事。好在这风俗真是迁安独有的,京里不时兴这个,捧砚就在身边叽叽喳喳地给他解释:“我也才知道,这是咱们老家的风俗。要用米糠引到井边,再用灶灰从井里引到水瓮边上,这样就能把龙引进家来,往后有龙住在咱家井里,就能保佑主家发财哩!”

黄嫂对着他这个小舍人有些怯,待捧砚却像自己家的小辈一样,含笑看着他说话,也多说了两句:“今日还要吃油煎糕的,不过早上吃糕不易消化,中午又怕路上风吹了,油糕不香脆。公子晚上早些回来,我给你现煎米糕,多多地洒上砂糖吃。”

崔燮点了点头,温煦地说:“好啊,我正想吃油糕。既然已经用油了,也顺便炸些芝麻球、甜麻叶、馓子、排叉……多做一些,你们在家就先吃,也送给邻居们尝尝。”

黄嫂“哎哎”地应了,回厨房去忙活。他自去赵家门口等赵应麟出来,两人依旧一道上学去。

赵家却没有早上不吃油糕的习惯,赵应麟捧着两块油纸包着,煎得酥黄油亮的米糕就出来了,顺手递给他一块,努了努嘴说:“我奶奶亲手做的,南边儿的做法,跟别人家的不一样,你尝尝,保证好吃。”

二月初的天气还颇为寒凉,刚煎出来的油糕就已经不烫手了。崔燮老实不客气地接过来,撕开油纸咬了一口。米糕里薄薄夹了一层猪油白糖馅儿,差点烫着他,不过烫归烫,的确和这边的口味不同,那糕不知怎么就更细软香甜一点儿。

崔燮不禁再次庆幸自己得了书斋,不然想跟别的穿越者一样靠卖小吃赚钱,就连这条街上顾客的口味都满足不了。

吃人的手短。吃完那块糕,他就特别自觉地拍了拍赵应麟的